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专 业: 行 政 管 理
内容提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有益的借鉴。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 管理民主 现状分析 对策措施
目 录
内容摘要••••••••••••••••••••••••••••••••••••••••••••••••••••••••1
目录••••••••••••••••••••••••••••••••••••••••••••••••2
一、 新农村建设背景•••••••••••••••••••••••••••••••••••••••••••3
二、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3
(一) 投入严重不足•••••••••••••••••••••••••••••••••••••••••3-4
(二) 人才流失严重••••••••••••••••••••••••••••••••••••••••••••5
(三) 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5
(四) 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6
三、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6
(一)体制上的原因•••••••••••••••••••••••••••••••••••••••••••••6
(二)改革的负面影响•••••••••••••••••••••••••••••••••••••••••••7
(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7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7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7
(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8
(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8
参考文献•••••••••••••••••••••••••••••••••••••••••••••••••••••••8
一、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当前,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改变,“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产生有益的借鉴.
二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七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呈现出一系列明显而积极的趋势。但是,在总体上看,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一) 投入严重不足,资金远远跟不上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式
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7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1415亿元,增长24.5%;农户投资9089亿元,增长15.3%,与城镇投资相比,差距明显。(1)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二是影响农业投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大多地方仍旧是以“锄头加扁担”和家庭单干为主的传统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业投资太少,特别是农业研究和推广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3)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配制上也存在巨大差异。如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教授调查发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
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重庆晚报》重点大学农村学生越来越少,这不是个新问题,而是一个早已存在的问题。其实不光重点大学农村学生在减少,城乡大学生入学比例一直在持续拉大。资料显示,城乡大学生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里农村生源占到30%以上。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程度发展迅速,但城乡人口比例中仍然是农村人占大多数。但城乡大学生比例为何逐年扩大鸿沟呢?这个问题其实不用专家回答,普通人就非常清楚明白,原因无非有二:一是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拉大;二是城乡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严重不平衡。当下农村学生上高中的比例逐年减少,尤其是上重点高中的比例。在从前大学教育相对廉价的年代,虽然农村学校质量差,但仍有大量学子通过上“高四”“高五”“高六”的方式谋求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在现在的高学费下,农村家庭根本无力支撑高额的学费,只能“理性”地放弃。要知道,现在不光大学收费逐年走高,高中的学费也在水涨船高,让一般家庭无力支撑。(4)我国农村很多家庭因为无力承担子女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学生失学辍学。在甘肃陇南市南部山村的一所九年制学校新加固的宽敞教室里,27岁的语文张老师正为该校惟一的初三毕业班进行最后一轮复习。如果不出意外,中考后全班将有32人初中毕业。但这已远远少于这个班级初一入学时62名学生的数量张老师去年接手这个班级时,班上还有45人。但一年来,又有学生陆续离去。绝大多数孩子彻底放弃学业,要么前往新疆、北京打工,要么直接嫁人。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农村教育行动计划项目组(REAP)在2009年和2010年期间,对西部贫困地区46所学校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初中阶段一届学生的辍学率高达25%以上。项目组成员、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史耀疆表示,农村初中辍学情况在这两年来并未好转。按2009年农村初中学生2000万名、国家级贫困县学生数占全国学生总数七分之一来计算,则每年贫困地区都有70万名左右的初中生辍学。这与官方数据相差悬殊。甘肃当地官方所公布的初中辍学率只有0.6%。根据教育部数据,“十一五”时期中国的初中辍学率已被控制在2.49%。事实上,中国在2000年宣布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评估指标的硬性要求下,官方公布的辍
致富,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 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必须把农民的利益作为建设新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工生存和生活条件恶劣,是农民所面临的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必须关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生存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已制定的各种保护性的政策法规,要贯彻落实,已经落实的则要不断完善。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就业优势。对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的选择,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创造性。
(三) 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充分利用。一要不断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加大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力度,确保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农村的总体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还要不断发展针对农民所设置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二是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人才资源。针对农村原有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笔者认为,党和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前瞻网,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2-2-13
[2]韩冰,《甘肃教育》,2011年,第二十期
[3]中国经营网,财新《新世纪》,2012-6-27
[4]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统计局,第一版,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