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毕业论文网承诺:正规公司、专业团队、代做各专业(博、硕、本、专)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职称论文,包修改、包过、包答辩指导、直到通过为止!
服务流程 服务报价
付款方式 售后服务
网站首页 >> 行政财政 >> 行政管理 >> 文章内容

三农问题与城市化发展毕业论文

[日期:2013-04-11]   来源:28毕业论文网  作者:28毕业论文网   阅读:383[字体: ]
温馨提示:需要完整全套毕业设计论文请联系本站客服、专业代做、原创、包修改、直到通过为止

内   容    摘    要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 “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的出路是加快城市化发展和全面统筹城乡发展。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城市化  道路选择
 
 
 参考文献
   1.白南生、宋洪远等,《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2.陆学艺,《"三农"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4.李培林主编,《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5.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6.苏国勋、刘小枫主编,《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7.王春光,《社会流动和社会重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
   8.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9.王萍,《解决城市非正规就业的政策主张》,中国网,2004年3月8日。
   10.王超升,《简论中国三农问题及其根本出路》,《中国农业》2002年6月。
   11.贾大明,《收入增长·就业转移·城镇化推进》,《管理世界》1999年第1期。
   12.陈吉元、韩俊,《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   三、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人们对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达成共识,但我国人多地广,各地差异悬殊,商品经济不发达,工业化水平低,对于城市化的模式的选择不可能采取单一战略模式去解决城市化问题,而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向多元化目标逐步推进。为此,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走各具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要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进行合理布局集约发展,节约土地等各种资源,提高城市功能的效率和效益。同时要注意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要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不能超越经济发展的水平而盲目追求城市化的速度。城市化不单纯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模式生活形态和意识的转变。
   (一)发展大城市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王小鲁和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夏小林撰文《中国需要发展大城市》。国际经验证明,城市、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更高的规模收益、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在我国还有极大的空间。大中城市的规模效益最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还很大。因各方选择的工作不同,农民进城并不与下岗职工争饭碗,而且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充分就业的时期正是“民工潮”的高峰期,农民工大量进城,既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二)发展小城市
   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市有三个明显的发展优势:其一,改革以来,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但近年来小城市数量扩张明显,在小城市的建设方面还是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因势利导发展小城市应当说有一定的基础;其二,由于地缘关系紧密,农民进入小城市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心理成本要低一些;其三,小城市的发展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接起来,迅速地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大量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进而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又可以缓解大中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
   (三)主张多元模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的谢扬在《坚持多元化发展方针加速城市化步伐》一文中指出,是大城市为主,还是中小城市为主,都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中国多元城市化道路选择中必然要走的三条道路。事实说明任何一条道路都不可偏废,没有小就没有大。中国未来20年将是劳动力供给最充裕时期,应该是增长速度较高,发展成本较低的时期,选择多条路共同发展,就是为分担不同的风险,发挥各自的优势。
   (四)我国城市化的选择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还面临着许多障碍,而消除这些障碍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我国侧重于中小城市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将会更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1.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县域经济是以县为单位的区域经济,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分布在各个县域范围内,农民绝大多数居住在县以下的区域中,因此,县域经济本质上是农村综合经济,是直接面向三农的经济,主题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县域经济又是联系大中城市发展的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又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扩大了市场需求。因此,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
   2.发展经济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县域经济是县级以下的经济,以中小民营企业和特色产业为主体。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要求相对较低,适应我国农村现阶段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中小企业投资规模小,容易创办,适应民间资金的规模特点;中小企业以民力、民营为主,它的产生和发展动员了民间资金的生产投入,弥补了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不足,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兴起,进一步扩大了就业领域,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人们对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达成共识,但我国人多地广,各地差异悬殊,商品经济不发达,工业化水平低,对于城市化的模式的选择不可能采取单一战略模式去解决城市化问题,而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向多元化目标逐步推进。为此,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走各具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要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进行合理布局集约发展,节约土地等各种资源,提高城市功能的效率和效益。同时要注意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要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不能超越经济发展的水平而盲目追求城市化的速度。城市化不单纯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模式生活形态和意识的转变。
   (一)发展大城市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王小鲁和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夏小林撰文《中国需要发展大城市》。国际经验证明,城市、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更高的规模收益、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在我国还有极大的空间。大中城市的规模效益最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还很大。因各方选择的工作不同,农民进城并不与下岗职工争饭碗,而且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充分就业的时期正是“民工潮”的高峰期,农民工大量进城,既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二)发展小城市
   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市有三个明显的发展优势:其一,改革以来,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但近年来小城市数量扩张明显,在小城市的建设方面还是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因势利导发展小城市应当说有一定的基础;其二,由于地缘关系紧密,农民进入小城市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心理成本要低一些;其三,小城市的发展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接起来,迅速地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大量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进而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又可以缓解大中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
   (三)主张多元模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的谢扬在《坚持多元化发展方针加速城市化步伐》一文中指出,是大城市为主,还是中小城市为主,都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中国多元城市化道路选择中必然要走的三条道路。事实说明任何一条道路都不可偏废,没有小就没有大。中国未来20年将是劳动力供给最充裕时期,应该是增长速度较高,发展成本较低的时期,选择多条路共同发展,就是为分担不同的风险,发挥各自的优势。
   (四)我国城市化的选择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还面临着许多障碍,而消除这些障碍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我国侧重于中小城市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将会更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1.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县域经济是以县为单位的区域经济,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分布在各个县域范围内,农民绝大多数居住在县以下的区域中,因此,县域经济本质上是农村综合经济,是直接面向三农的经济,主题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县域经济又是联系大中城市发展的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又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扩大了市场需求。因此,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
   2.发展经济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县域经济是县级以下的经济,以中小民营企业和特色产业为主体。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要求相对较低,适应我国农村现阶段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中小企业投资规模小,容易创办,适应民间资金的规模特点;中小企业以民力、民营为主,它的产生和发展动员了民间资金的生产投入,弥补了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不足,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兴起,进一步扩大了就业领域,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版权所有:28毕业论文网 www.28bylw.com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